肿瘤检查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 PET-CT查癌症能“一锤定音”?
用PET-CT把全身扫一遍,就能将潜藏的早期肿瘤揪出来?
对于价格昂贵的PET-CT,不少人存在着盲目的信任。PET-CT的检查原理是,由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的分裂更加旺盛,在葡萄糖的需求方面是正常细胞的3~8倍,因此检查时给检查者静脉注入有放射性的FDG(氟代脱氧葡萄糖),使其流遍全身,利用检查设备对FDG释放出伽马射线进行摄影,由于FDG会大量聚集在癌细胞处,从而发现癌踪。
通常来讲,PET检查可发现1厘米大小的癌症,但它也有致命缺陷:有些癌细胞无法聚集FDG,而聚集了FDG的正常细胞可能与癌细胞重叠,在这两种情况下,PET检查往往得到错误结果。
单纯地依靠一种诊断方法来进行早癌筛查是不合理的,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检查手段的优势,影像诊断、活检、血液检查等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性的诊断,才能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的出现。例如,肺癌的早期筛查应首选胸部低剂量螺旋CT。PET检查多用于肺癌确诊以后,对癌症是否出现转移而进行全身筛查,或用来确认癌症治疗的效果。B超检查可对甲状腺、肝胆、盆腔、前列腺等进行细致检测,拍胸片能及时发现肺、食管、纵隔的病变。
误区二 肿瘤标志物高,意味着患癌?
许多病人常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来判断自己患癌的风险,一看到肿瘤标志物数值很高就慌了神。实际上,肿瘤标志物更主要地应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术后观察。单纯依靠肿瘤标志物数值,不能准确判断早期癌症是否存在、病情的恶化及恢复情况。肿瘤标志物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的缺陷,敏感度低的话,会无法发现癌症或将患有癌症的病人诊断为“正常”。特异度低的话,会存在“假阳性”,也就是将健康的人误判为癌症,令人陷入恐慌。
肿瘤标志物与癌症并非明确的对应关系。例如肿瘤标志物CEA,对大肠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都会显示出高数值,表现为较低的脏器特异性。要明确癌症隐藏在什么器官,还需要进行二次检查。另一方面,肿瘤标志物也会“良莠不分”,例如肿瘤标志物PSA,只对前列腺显示出高数值,虽然脏器特异性高,但它也会误报病情,例如患有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肿大等前列腺良性疾病以及年长者,也可能在PSA检查中得到高数值。
还要提醒的是,癌症在早期阶段,肿瘤标志物很少会显示出很高的数值。经常有病人因肿瘤长得不够大,肿瘤标志物的数值不高。
误区三 定期体检,不必做早癌筛查?
人们经常混淆健康体检与早癌筛查的性质,健康体检不能代替癌症早期筛查。前者检查的对象是心、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掌握人体的一般状况,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变有较好的筛查作用,但不能及时揪出早期癌症。而后者是对毫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医学检查,除了可以筛查早期癌症外,还会检查、评估一些增加癌症发病概率的机能变化和疾病。
癌症的筛查往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检查项目的设定更具个性化。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40岁以上的女性则注重选择乳腺B超和钼靶检查。抽烟人群则应该每年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曾益新提醒,存在患癌因素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防癌体检,包括有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长期吸烟者、患有乙肝或大小三阳的、胃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乳腺小叶增生者以及HPV高危人群。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肿瘤
- 2 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 3 肿瘤是怎么形成的呢?
- 4 脊髓肿瘤与脊柱肿瘤有什么不同
- 5 脑部肿瘤包括哪些肿瘤?
- 6 肿瘤是怎样造成的
- 7 肿瘤是怎么形成的?
- 8 肿瘤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