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失去平衡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矿物质与骨基质相应减少,使骨组织显微结构和分布发生改变,导致骨组织的荷载功能减弱和骨脆性、易骨折性增加,同时伴有全身骨骼疼痛,负重困难,呈圆形驼背等临床症状,这是骨骼自然衰老的表现。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目前伤骨科临床多见的老年病症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因此骨骼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都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肾精足则髓生有源,骨赖髓养,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坚固充实,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髓生化无源,骨失其养,则脆弱无力。骨枯髓减,则腰脊不举,足不任身,发为骨瘘。这些病症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因此可认为,骨质疏松症当属中医所谓的“骨瘘”范畴,故在治疗上也是以填补肾之精气为主。在补肾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补脾,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百骸。先天之精有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若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则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使精亏髓空,而百骸瘘废。在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脾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所谓“脾阳根于肾阳”,因此,如果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使脾失健运,反之,若脾土久虚,亦可致肾亏。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不仅与肾亏有关,也与脾虚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上,宜“脾肾同补”之法。
另外,益气活血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治疗法则。所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骨骼的生长、强劲,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气血充足,骨骼才可强劲,骨质疏松症是骨骼的衰老表现,中医在抗骨骼衰老的治疗过程中,益气活血、调理气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骨质疏松症,从骨结构表现上讲是“松”,而病人的主要临床体征是“痛”,在临床治疗中,用中药“滋阴降火”,往往是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除内服中药外,还可配合活血、解痉、镇痛的敷药、膏药、擦剂、熏洗等外治,则更有助于病症的缓解。
临床上常分为:
1、肾阳虚损型,常用药有熟地、巴戟天、淫羊藿、鹿角、肉桂等;
2、肾阴亏虚型,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首乌、黄精等;
3、脾胃虚弱型,常用药有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白芍、陈皮、升麻等;
4、肝血不足型,常用药当归、白芍、川芎、枸杞、木瓜、仙鹤草、熟地等;
5、气虚血瘀型,常选用黄芪、赤芍、红骨、骨碎补、地龙、丹参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是有一定疗效的,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衰老性的骨骼方面的表现,因此治疗用药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同时在治疗上仍需辨病与辩证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为什么骨质疏松
- 2 骨质疏松是怎样形成的
- 3 骨质疏松是由什么引起的
- 4 骨质疏松是如何引起的
- 5 骨质疏松有哪些特点?
- 6 骨质疏松有什么特点?
- 7 什么是骨质疏松
- 8 怎样防止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