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的部位
发布时间:2021-09-0154153次播放
视频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尿常规蛋白质2+提示什么情况
在尿常规检查里面有一项,就是尿蛋白检查。尿蛋白无论是一个加号、两个加号还是三个加号,都是提示肾的损害的可能性。肾损害发生的原因也很多,包括一过性的肾损害和持续性的肾损害。有一些女性,比如在怀孕期间出现尿蛋白阳性,属于一过性的,在生产完成之后,复查尿常规才会转为正常,尿蛋白也会转为阴性。那么对于肾脏的本身的损害,比较常见的就是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等等。出现这种情况,要进行相应的肾损害的标志物的检查,以及二十四小时尿蛋白的检查,甚至必要时候还要进行肾脏的穿刺,来明确它的病理类型,进行一个相应的治疗。有些很轻的肾损害是无需治疗的,由于它排出的蛋白质非常少,对身体不造成太大的危害。同时,对于肾损害还有一些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包括糖尿病、长期高血压、肾动脉狭窄、长期的高尿酸血症这些疾病都可以影响到肾脏的功能,出现肾的功能损害,会影响出现尿液中的蛋白质增加。另外一些肾后性疾病,比如说长期肾盂肾炎、长期的肾结石,以及肾巨大结石合并感染,这些情况也会出现尿常规白细胞增加。所以说单纯的尿常规白细胞两个加号,一定要高度重视,一是要明确是由于肾本身的原因引起来的,还是由于肾后性的原因引起来的,还是由于肾前性因素。把原发病控制好,同时要定期复查尿常规。肾脏功能正常了,尿常规恢复正常了,那么肾脏功能也能保证持续的有很好的功能。
血糖和年龄有没有关系
血糖水平和年龄确实是有关系的,据一些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糖水平会慢慢增高一点。但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和年龄是没有关系的,就是说不管你是年轻的,包括儿童、成人、老年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一样的,就是空腹血糖正常人小于6.1mmol/L,空腹血糖大于7mmol/L就是糖尿病,两小时血糖正常小于7.8mmol/L,大于等于11.1mmol/L就是糖尿病,诊断标准都是一样的。但是刚才我讲到了,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糖会增高一点,所以年龄大的人,跟遗传、跟胰岛功能慢慢减退有关系的,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糖会增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糖尿病的发生率就明显增高,可以到10%以上了,15%左右。如果年龄到了60岁以上,糖尿病的患病率可以到20%左右,20%左右。所以糖尿病是中老年的疾病,血糖跟年龄又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所以60岁以上的人群,要经常去做查体,去检查血糖,看看有没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
02:08
血糖早上空腹7正常吗
早晨空腹7mmol/L,是不正常的,因为正常人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6.1~7mmol/L是糖尿病前期,也叫空腹血糖异常,如果是7mmol/L,也就是大于等于7mmol/L,那就是糖尿病,所以空腹血糖7mmol/L,已经是糖尿病。如果只有一次空腹血糖是7mmol/L,还不能马上下诊断,一般要求两次,还大于7mmol/L,就是糖尿病。所以,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是比较重要的数据。
糖尿病晚上能喝牛奶吗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晚上的时候是可以和牛奶的,但是最好是喝一些脱脂牛奶,这样对身体才会比较的好,并且糖尿病的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注意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并且及时的调整自身的饮食,以免血糖升高,引起更加严重的情况。
糖尿病能吃杨梅吗
糖尿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可以吃杨梅的,因为杨梅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的分泌,能够起到降糖的功效。
糖尿病不能吃什么
糖尿病患者不宜选用高升糖类,包括,红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干果,其含糖量甚高,会明显升高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建议是不能食用的,另外果脯也是禁止使用。含糖量特别高的新鲜水果,如红富士苹果,柿子,莱阳梨,肥城桃,哈密瓜,玫瑰香葡萄,冬枣,黄桃等,此类水果每100克提供的能量超过100卡者,也不宜食用。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零食都不能吃,但是含淀粉、糖分、油脂量大的零食都是建议少吃,而且放在两餐之间吃;还有一类零食是最好不要碰的,就是糖果类,这很好理解,这一类糖果含的糖分量大,热量大,会迅速升高患者的血糖。另外糖尿病的患者往往会伴有血压的增高,或者是肾脏的病变,这样的患者也需要限制含盐分量高的食物,比如各种咸菜,咸鱼,咸鸭等等。
02:46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胰岛素缺乏、胰岛功能下降、其他特殊疾病这几方面。一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完全缺乏、丧失,导致血糖升高。二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胰岛功能的下降,这是引起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其他类型糖尿病原因如单基因疾病、家族遗传性的疾病、酶血的代谢异常等。只要符合糖尿病的治疗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和常见的一型二型糖尿病是有所区别的,如肝源性糖尿病,除了降血糖之外,还要治疗肝脏疾病。很多内分泌疾病都可以引起糖尿病,如库欣综合征、生长激素瘤等。还有一些医源性的疾病,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药物也会引起血糖升高。
02:30
吃什么能预防糖尿病
第一,糖尿病的预防一般主张低热量的饮食习惯。糖尿病的发生有多种因素,首先遗传因素,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大大增加。第二,生活习惯。如果家族出现了多个人肥胖、高血压等等类似的代谢综合征的表现,那么也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张健康的低热量的饮食习惯,普通人群通过热量限制增加运动,就能起到预防糖尿病,甚至是预防将来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低热量多种营养补充的情况下,就能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怎么办
糖尿病的发作可能会导致人的身体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面对该状况,首先需要病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好皮肤护理,而且不能够随便搔抓皮肤,不然可能会出现感染的状况。必要的时候可以接受药物治疗来缓解病情,同时要避免皮肤受到不良刺激,不然可能会导致瘙痒的感觉更加严重。
什么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遗传因素所致,胰岛细胞先天性缺陷,不能正常分泌出胰岛素,从而影响机体血糖含量水平。同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成为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比如不规律的作息,经常性暴饮暴食。而且不注重锻炼,导致体内血糖或者是脂肪无法被消耗,这也会最终引发人体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饮食要注意什么
根据食品进入人体30分钟后造成血糖升高的程度可分为三类,用生糖指数(GI)表示,葡萄糖的GI为100,GI小于55的为低糖生产指数食品,55-70为中等糖生成指数食品,GI大于70为高糖生成指数食品。糖尿病人可以选择GI小于55的食物。严格来说糖尿病病人并没有绝对禁忌的食物,前提是在控制一天摄入的总热量,同时又要保证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糖尿病对糖的代谢障碍,多食易饥,所以一般而言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量高或者糖生成指数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比较甜的水果如红苹果、哈密瓜等,要控制米、面等食物的摄入量,可多吃一些含膳食纤维比较高的食物如米谷类食物、蔬菜类食物,金针菜、韭菜、冬笋、山芋、山药等。这些食物不仅能补充能量,还能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糖尿病的表现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所谓的“三多一少”,就是喝的多、尿的多、吃的多,“一少”是指体重减轻、消瘦;也有的是“三多两少”,除了喝的多、尿的多、吃的多以外,还有乏力和体重减轻。实际上糖尿病,尤其中国的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很少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许多病人的症状都不典型,不但体重不减轻、不消瘦,还经常多见于肥胖的人。如果有许多不典型的症状,就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比如女性总有外阴瘙痒、反复的出现泌尿系感染,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是不是有血糖升高;如果男性总长疖子、脓肿,这个时候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还有像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或者是本身就有家族史,现在肥胖又出现乏力、体力不足、多饮、夜尿多等,这都可能是糖尿病发生。有许多患者因为不注意,发现糖尿病时已经视物模糊、眼干涩,眼科检查显示糖尿病白内障;或者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病、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才发现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不是单纯的一定有“三多一少”才叫糖尿病,不典型的症状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01:50
低血糖晕倒有危险吗
低血糖晕倒的危害非常大。由于低血糖,患者晕倒之后,如果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及时补充葡萄糖,五分钟之后大脑就会不可逆性死亡。所以低血糖晕倒之后要尽快的补充葡萄糖,通过进食或者是通过静脉推注葡萄糖,挽救中枢神经系统。除此以外,低血糖患者晕倒之后,会造成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能够启动氧化应激,有可能会造成心梗或者脑血管、中风的情况,这也非常危险。所以低血糖晕倒之后要及时处理,挽救低血糖状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妊娠期糖尿病怎么办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孕期疾病,在孕期孕妇发生的血糖升高现象。一般情况下,妊娠期糖尿病在分娩过后会自然治愈,只要在孕期没有危害到胎儿就可以等到分娩后再治疗,如果自然治愈了就不用担心,没有治愈的话就要及时就医。
01:55
测空腹血糖注意什么
空腹血糖指的是禁食8到12小时之间的血糖,不能低于8小时,也不要超过12小时;检测之前休息十分钟,抽血。1、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到12个小时之间血糖,如果空腹时间太长,比如超过12个小时,对于血糖的测定也有影响。在测血糖的前一天晚上不能太兴奋,进行剧烈活动,要保证充分的睡眠,不能有应激状态或近期有感染,它可能对血糖的测定都是有一定的影响。2、当天到医院测空腹血时,不能急急忙忙一路赶着到医院后测血糖,也可能会受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到医院以后休息10分钟左右,再去抽血。不但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同样重要。因为诊断糖尿病不光是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高也可以诊断糖尿病。所以有的时候尤其是对一些高危人群,不仅关注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