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会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贫血症状

发布时间:2018-06-1354607次收听

语音内容:

贫血病因有很多种,因此贫血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贫血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有时也会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这些跟脑缺氧有关,也会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同时会伴随发烧或其它症状,甚至皮肤发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1:34
月经三四天就没了、量也不多
月经三四天就没了、量也不多一般是体质虚弱、长期熬夜、营养不良、月经失调、贫血等因素导致,需根据自身情况及医生指导进行改善。1.体质虚弱:如果存在此种情况,也会影响月经量。建议日常积极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增强体质,促进上述情况好转。2.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代谢水平变差,继而引起上述表现。此时可调整作息,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3.营养不良:摄入营养不足会影响经血的排出,可表现为上述情况。一般应适量吃有营养的食物,比如鸡蛋、鱼肉等。4.月经失调:若上述情况伴有月经周期不规律,可考虑与月经失调有关。这时通常可以遵医嘱服用七制香附丸、益母草颗粒、艾附暖宫丸等药物缓解。5.贫血:此病也会导致上述表现,多伴有震颤、头晕等症状。一般应根据医生嘱咐服用硫酸亚铁缓释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富马酸亚铁片等药物改善。日常应注意避免饮酒、抽烟,以免影响月经,导致多种不适症状。
贫血皮肤会不会发黄
贫血的病人皮肤发黄是一个常见的表现。贫血分轻度、中度、重度,根据血红蛋白的高低,90g/L以上属于轻度贫血;90~60g/L之间是中度贫血;60g/L以下是重度贫血。一般的轻度贫血通过肉眼观察,很难发现皮肤发黄这些表现。而中等程度或者重度的贫血,首先表现在病人面色上就是苍黄的变化。一个是由于贫血导致了黏膜充盈度的降低,所以观察睑结膜、口唇、手心这些地方,充盈程度就比血红蛋白正常的人,即没有贫血的人很明显的减低,这样皮肤的色泽就会变淡,而黄种人就会出现一些发黄的情况。再一个,严重的贫血也是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营养不良就会使皮肤枯黄、毛发脱落、皮肤的光润程度下降,结合前面皮肤色泽变淡,就会造成病人的皮肤从外观出现苍黄的变化,应该说这种皮肤苍黄、发黄的这些情况,是贫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语音时长 01:06

2021-12-30

95866次收听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是怎么回事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指的就是血红蛋白的浓度,跟贫血的诊断是息息相关的。贫血的诊断最主要看的就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这个值,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男性是130到160g/L,女性是120到150g/L。一般的成年的男性在平均海拔水平,血红蛋白低到130g/L以下的时候,女性低到120g/L以下的时候,认为达到了贫血诊断的指标。在诊断贫血的时候,除了看平均血红蛋白含量,还要看红细胞的数量以及红细胞的压积,综合起来给病人做诊断,诊断以后就要看贫血程度。血红蛋白,也就是说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0g/L,但是,在大于90g/L的时候,认为是轻度的贫血。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在60到90g/L之间的时候,认为是中度贫血,低到60g/L以下的时候就是重度贫血,低到30g/L的时候就是极重度的贫血。一般贫血的症状在中度和重度的时候就会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而且这个时候也很容易出现一些有危险的情况。所以在出现中度和重度贫血的时候,病人应当减少活动,来等到贫血纠正以后,至少要达到轻度贫血的时候,再做适当的运动,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会晕倒或者摔伤,发生相应的问题。其实到了重度的时候就需要给与输血支持治疗的,到了极重度性贫血的时候,可以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这些危及生命的事件。
语音时长 02:11

2021-10-15

89874次收听

02:02
贫血遗传吗
一部分贫血会遗传,一部分贫血是疾病继发引起,不通过遗传而产生。临床多数贫血是后天继发的贫血。在诊断贫血的病人中,90%以上是营养不良性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多见于青年女性,与月经期经血丢失有关。此外,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是后天获得的贫血。先天疾病导致的贫血叫遗传性贫血,多数和溶血性贫血相关,如海洋性贫血。也有一些细胞膜的缺陷、细胞酶的缺陷导致贫血。这部分贫血比较罕见,也有一些地域性分布,所以往往在新生儿出生以后,就可以看到溶血表现和贫血的症状。
备孕贫血吃什么好?
备孕贫血吃什么?这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大部分女性在怀孕开始时都没有储存足够的铁,来满足身体对铁需要量的增加,到了孕中晚期,贫血症状会更加重,所以备孕妇女需要更多的铁来为额外增加的血液量合成血红蛋白,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备孕贫血吃什么好?
治疗小儿贫血要坚持哪些原则
去除病因,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但某些贫血的病因尚未充分明了,应积极加以研究,明确其病因,并予以去除.
贫血常见的原因
在临床上贫血,并不是一种独立形成的疾病实体,而是一种继发于各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来讲关于贫血常见的原因,大概分为以下三类分别是造血细胞异常,其次就是造血物质缺乏,还有一种是造血微环境异常形成的贫血。
02:44
贫血的饮食注意事项
缺铁性贫血,注意多吃含有铁的食物,如猪肝、大枣、菠菜、木耳等。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如樱桃、葡萄、桃子、红色的瘦肉,它们不仅富含维生素C还含有比较高的铁,多吃含有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能预防和纠正缺铁性贫血。若是由于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贫血,多吃含有叶酸的食物,如菠菜、莴笋、西红柿、胡萝卜、青菜、油菜、小白菜等。新鲜绿色的蔬菜是最好的,因为蔬菜储存两三天以后,含有的叶酸会损失50%到70%,所以最好吃新鲜的富含有叶酸的食物,可以纠正由于缺乏叶酸导致的贫血。饮食上要丰富、均衡营养,不能偏食。
孩子贫血怎么办
孩子贫血先要查明原因,对于营养不足的贫血从食物中获取,对于缺铁性的贫血需要口服铁剂。孩子贫血也是儿科临床上比较常见一个疾病,宝宝在出生后建议需要定期查一下血常规,看看有没有贫血的情况。因为贫血可能会对宝宝造成食欲以及发育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要引起重视的。对于孩子贫血,首先要查明原因,较常见是营养性的贫血,因为饮食营养不均衡、偏食引起,所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很关键。营养性的贫血,可以在辅食当中适当添加动物肝脏、菠菜、蛋类等,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和营养充足,纠正孩子的挑食偏食情况,水果、蔬菜、肉类都要吃。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枣、黑木耳、豆腐等。也可以口服铁剂,在补铁的同时,还要注意维生素c的补充,这样有利于铁的吸收。胃肠功能较差的孩子可以服用中药调理,例如生血宁片等。
语音时长 01:38

2020-01-09

56475次收听

孩子贫血的症状
孩子贫血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唇粘膜和甲床最为明显,且容易出现疲劳乏力,不活泼,食欲减退,胃口不好等症状。大点的小孩会说有经常性的头晕。有些会伴有肝脾肿大的症状,血常检查规主要表现血红蛋白降低比较明显,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查微量元素有铁元素处于低的水平。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致血清铁明显减少、贮存铁极度减少所引起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多见,尤其是六个月到两岁之间的年龄段,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婴幼儿需铁量较高,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治疗关键在于预防。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偏食,定期补充微量元素,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富含铁的食物。必要时口服铁剂,可直接改善缺铁性贫血症状。
语音时长 01:49

2020-01-09

57423次收听

六个月宝宝贫血吃什么补血最快
如果贫血不严重,可以多吃含铁高的食物补血快。如果贫血重则需要口服补铁的药物才能快速补血。6个月宝宝贫血要看孩子贫血的程度,可以添加辅食,最好先从易吸收、易消化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开始,再到少量蛋黄、少量果泥、菜泥及肝泥等,每种辅食要先吃2到3天,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后才添加第二种。能吃一个蛋黄就可以吃肉泥、鱼泥、蛋羹。辅食量增加的同时要注意辅食的种类逐渐丰富。宝宝正处在味觉敏感期,应该让宝宝开始接触配方奶及奶瓶奶嘴,为以后断奶打基础,每天让宝宝吃100到200毫升配方奶,以后断奶宝宝也容易适应。
语音时长 01:39

2020-01-09

55646次收听

贫血怎么治疗
贫血是我们在内科疾病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病症,贫血是有很多种类的,比如缺铁性贫血和造血功能异常性贫血等等。如果是缺铁性贫血,我们可以通过补充铁以及维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因为一些失血过多引起的贫血,我们可以多补充一些营养物质。如果是骨髓造血问题引起的,就需要经过手术治疗。
02:18
血小板减少能治好吗
血小板减少能否治好取决于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根据其病因不同,其治愈率也不同。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不易康复。常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若患者选择的是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则首次治疗的反应率大概是80%左右。但是较多患者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糖皮质激素的抵抗,会逐渐演变成慢性甚至难治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则其治愈率将相对下降。并不是所有血小板减少症都需治疗,如血小板大于3万以上,患者无出血现象,也无特殊需求,则临床上仅需观察即可,并嘱咐患者避免磕碰,避免出现出血的情况发生。
指甲根部凹陷是怎么回事
患者指甲根部凹陷,可能是由指甲创伤、缺钙、银屑病、贫血、低氧血症等症状引起的。
02:12
贫血症状有哪些
贫血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头晕、乏力、困倦;而最常见的体征是面色苍白;还会出现怕冷、肢体四肢不温;严重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另外和贫血相关疾病的症状,例如缺铁性贫血会怕冷、巨幼细胞性贫血肢端会有麻木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