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洁癖强迫症
发布时间:2021-05-2194936次收听
语音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如何克服严重的强迫症
如何检测自己是否患有强迫症
思维强迫症如何自愈
强迫症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强迫症有一定遗传性,强迫症家族史的人,出现强迫症几率会高;不良个性特征、精神过度紧张、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患有脑部疾病等,也容易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强迫症是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它的诊断标准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患有强迫症的人群会出现一些持续性的而且不受控制的强迫思维,其次强迫症患者还会有一些强迫性的重复的动作或者行为。一旦发现就有这两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强迫症怎么治疗比较好
强迫症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还是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严重的就要就医处理,还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控制疾病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在日常应该做到顺其自然,不要强迫自己,这样就会对疾病的治疗有好处。
强迫症严重后会怎么样
强迫症严重首先会带来情绪的改变,患者就会变得很紧张、很烦躁,甚至会出现心情的低落,严重患者可能有抑郁,甚至会想自杀的想法。不良的影响有:影响学习和工作,因为强迫症状比较重时,患者的注意力就被强迫症状所占据,老想着反复想这件事情,或患者反复做一些事情,患者的时间安排也会变得混乱不堪。会影响人际关系和交往。因为强迫症患者症状加重了,患者本身情绪也会不好,甚至有一些强迫症患者会要求家人配合患者去回答他问题,也导致家庭关系的烦恼,影响家人的情绪。患者还会出现冲动、暴躁的行为。因为强迫症严重时,它会使患者情绪烦躁,这个时候不排除会出现打骂家人、甚至冲动毁物的情况。所以强迫症是需规范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能任由其发展,影响患者和家人的幸福,以及家庭关系。
02:52
如何改掉强迫症
改掉强迫症首先要去心理科和精神科就诊,接受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最为常用、也最为有效。首选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和氟西汀。心理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中医心理疗法、TIP技术等,对强迫症患者的康复都非常有效。对于患者本身而言,可以采用自我调整的四步法:第一步是不理不怕不在乎。第二步是接纳不对抗。第三步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和工作。第四步是转移注意力。经过系统规范治疗,患者能够摆脱掉强迫症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痛苦。
强迫症孩子怎么疏导
孩子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这时家长可能需要注意。因为孩子这些强迫想法和强迫行为,可能提示孩子遭受到一些不好的对待,或者父母可能在对待他们有一些缺失,这时父母可能就需要反思,孩子在家庭或者学校,或者幼儿园里是否遇到困难、遇到成长烦恼,这时可能家长就需要多关注孩子、多陪孩子。稍小的孩子就要跟他在玩的过程,可能就会把他内心的冲突表达出来,通过做游戏可能也会把冲突化解掉;稍大的孩子就要聆听他们的内心,比如孩子可能遭受不公正对待,或者可能爷爷、奶奶带的小孩,他们会有一些思想方面、情绪方面的困扰。这时候可能父母就需要去观察环境是否对孩子有影响,如果是就要去除环境对他的刺激,这样孩子就可能会在强迫思维、强迫性行为方面自然克服,不要认为这是一种疾病,一定要吃药,而是需要从养育环境方面考虑。
02:01
强迫症有几种
强迫症主要分为两种,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症可以分为以下最常见的三种类型:第一,以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症。患者反复去想、去考虑一件或者几件事情。第二,以强迫行为为主的强迫症,患者反复检查,或者反复询问。第三,既有强迫思维,也有强迫行为,是一种混合型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中以强迫思维为主。很多时候,强迫行为继发于强迫思维。所以强迫症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而强迫行为往往继发于强迫思维。在临床上相比较而言,强迫思维似乎更多见。
01:59
强迫症有哪些表现
强迫症最常见的表现包括:第一是强迫观念,又称为强迫思维。是指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问题。第二是强迫行为。是指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动作和行为。除此以外,强迫症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是焦虑、紧张、恐慌和担心。强迫症的症状有以下特征:第一,患者知道强迫症状不对、没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住,一旦控制自己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焦虑表现。第二,患者能够意识到强迫的症状来自于自身,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动作和行为,这是强迫症表现的特点。
02:24
怎样疏导强迫症孩子
疏导强迫症孩子需要从养育环境方面进行调整。发现孩子有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这时家长就需要注意。因为孩子这些强迫想法和强迫行为,提示孩子遭受到不好的对待,或者家长在对待孩子有缺失。家长需要反思,孩子在家庭或者学校是否遇到困难、遇到成长烦恼,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多陪孩子。稍小的孩子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把内心的冲突表达出来;稍大的孩子就要聆听内心,比如孩子遭受不公正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