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会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饭后犯困中医怎么解释

发布时间:2019-07-1748265次浏览

中医学上认为,大家之所以会出现饭后犯困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吃完饭以后脾胃调动太多气血来消化食物所导致的,尤其是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就更加容易犯困了,而想要有效的解决饭后犯困这个问题,大家不光需要保证规律的饮食,还需要每天尽量做一些运动来缓解。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当中会不会发现自己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吃饱饭以后很容易出现犯困的情况,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会尤为严重,而很多人对于自己出现该情况感到非常的困惑,那饭后犯困中医怎么解释呢?
  一、饭后犯困中医怎么解释
  在中医上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饭后犯困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吃完饭以后,脾胃调动了太多的气血来消化食物所导致的,如果说此时气血调动过多,就会导致大脑气血供应减少,因此导致大家会出现犯困的现象,尤其是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更加容易犯困。
  二、饭后犯困怎么办
  1.多吃全麦食品
  如果说大家发现自己经常出现饭后犯困的情况的话,那么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多吃全麦的食品,因为全麦食品含有的纤维素更多,而纤维素越多,越能够减缓大家身体对于糖分的吸收,从而大大降低大家出现犯困情况的。
  2.保证规律饮食
  如果说大家不希望自己在饭后出现犯困的情况的话,那么最好要保证规律饮食,要确保每天三餐不缺,并且在三餐间可以适当的安排2~3次左右的零食时间,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暴饮暴食情况的出现,同时还可以保证大家的身体始终维持在一定的血糖水平,尚不至于出现忽高忽低的状况。
  3.适当的运动
  部分人之所以会出现饭后犯困的情况,实际上是因为身体素质较差所导致的,因此建议大家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适当的运动一下,这样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免疫能力,从而大大降低自己出现犯困的次数。

相关推荐

调理脾胃的方法是什么?
调理脾胃的方法包括服用药物、规律饮食、保持心情愉悦、加强锻炼、针灸及按摩导引等。1.服用药物:脾胃功能不足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补气养血、温中散寒、健脾养胃的药物来进行调理,如补中益气汤、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大山楂丸等。2.规律饮食、保持心情愉悦:脾胃功能异常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造成的,过食辛辣、寒凉、油腻荤腥,饮食不规律,情志所伤,过思伤脾,均会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3.加强运动:脾主身之肌肉,肌肉的运动对于脾胃功能亦有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有利于脾的运化,使得食欲增加,胃肠运动增强,可以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4.针灸调理: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促进胃肠功能紊乱的恢复,缓解胃肠道症状,调整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可以应用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进行治疗,针刺需要到医院就诊,遵从医嘱。5.按摩导引:可以通过自身按摩或者进行中医传统功法导引,不仅可以调节脾胃功能,还可以起到通调全身气机的作用。
语音时长 01:44

2022-08-18

13223次收听

脾胃不和吃什么中成药?
治疗脾胃不和的中成药有很多,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具体病症辨证选择用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归脾丸、健胃消食片、香砂养胃丸、理中丸、参苓白术散、胃苏颗粒、木香顺气丸等。脾胃不和指气机阻滞、脾胃失健、饮食不节、思虑太过、劳累过度、误吐、误下等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胃不和证。脾胃不和的常见表现:胃脘胀满、疼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口味异常、便秘、食欲差,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医调理脾胃不和时,在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基础上,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成药包括保和丸、归脾丸、健胃消食片、香砂养胃丸、理中丸、参苓白术散、胃苏颗粒、木香顺气丸等。临床用药不可一概而论,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病症指导用药。
语音时长 01:27

2022-08-18

18304次收听

03:16
为什么一吃完饭就困
一般吃完中午饭容易困,因为中午是阳气比较旺盛,阴气逐渐升发的时候,可能要让阳气逐渐下潜,就是容易犯困,需要休息。而且不能够太长时间的休息,一般休息20分钟比较好。如果不睡就真的特别犯困,而且下午的工作效率特别低。如果是每顿饭后都特别困,可能是脾胃太虚或身体内湿气很困重。吃完饭后,食物要消化吸收,所以大量的血液可能会进入到腹腔、肠道,这时候脑部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少。一般人不会出现特别的问题,而脾虚、湿困的人可能就会困倦、乏力、头重如裹、昏昏沉沉的不清醒。
02:46
如何调理小孩脾胃虚弱
睡觉不安稳、夜里哭闹,像饮食过量、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弱,这时候要用一些健胃消食的药物,像山楂、麦芽、鸡内金等健胃消食的药物,这是因为饮食不规律吃得过饱、积食导致脾胃虚弱。小孩经常使用抗生素,就会导致肠道的菌群紊乱,这时候也是看小孩的脾胃比较虚弱,像这种情况要尽量的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儿童生病的时候尽量多吃一些中药,来治疗就能够避免这种现象。
01:41
小儿脾胃虚弱做推拿效果好吗
小儿脾胃虚弱,做推拿肯定效果较好。第一脾胃虚弱就是中医诊断名词,这是小儿的中医来讲脾胃弱,孩子主要表现的食欲差、面色白、营养差、消瘦表现。孩子通过推拿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使得局部的神经刺激促进胃肠道的蠕动,达到改善,可以让食欲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从而改善脾胃不和。这就是用中医的治疗手段来治疗中医诊断的疾病,但是这种治疗手段和疾病必须经过儿科的中医科医生进行辨证施治。
脾胃不和如何调理
脾胃不和可从规范饮食、调节心情、改善起居日常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理。
胃气不足吃什么中成药
胃气不足就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脾胃虚弱常见的表现是消化不良,中医叫做积食也就是食滞胃脘。病人可能在这之前有过暴饮暴食,或者是吃了不太干净的东西,就表现为腹胀,甚至打嗝出来的味道有点不消化的味道。对这种胃气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常用的是加味保和丸,或者是槟榔四消丸等中成药,小朋友可以用大山楂丸等等。如果胃胀比较厉害,脾胃虚弱,没有食欲,总是感觉腹部隐隐不舒服,甚至有胀痛,大便也不条。可以用香砂和胃丸或者是香砂六君子丸等等。如果是脾胃虚弱出现的腹泻,可以考虑用人参健脾丸、四君子丸,甚至等补脾胃,温中正阳的药物。此外,胃气不足,有一部分病人可能迁延难愈,到后期还是需要吃健脾胃的药,像摩罗丹,长期的久发的疾病可以考虑采用这样的用药。
语音时长 01:47

2020-03-17

68793次收听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
很多患者会因为日常饮食不当或起居不当而造成脾胃虚弱。患者出现脾胃虚弱以后,睡眠质量会大大下降,并且会出现气短乏力的状况。并且患者还会出现气血不足的状况,影响患者体液的吸收,甚至造成肾气不足的状况。
小孩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脾胃虚弱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如果症状比较轻,可以适当的选择饮食调理,做到合理饮食,增加五谷杂粮和蔬菜的摄入。中药的副作用比较小,还可以使用中药给孩子调理脾胃。当然中医的推拿、按摩、艾灸等方法也能有效的缓解脾胃虚弱症状。
脾胃不好症状
脾胃不好,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那么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冷食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的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湿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语音时长 01:34

2019-09-16

54930次收听

胃寒治疗方法
胃寒患者可以通过服用理中汤、小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厚朴温中汤进行治疗。一,胃虚寒。证候为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治则温中健胃。主方为理中汤。方药有党参、白术、桂枝、干姜、高良姜、白及,海螵蛸。二,胃实寒。证候为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重,得温痛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治则温胃散寒止痛。处方为厚朴温中汤,方药有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干姜、茯苓。
语音时长 01:38

2019-09-16

64698次收听

01:26
脾虚吃什么好
脾主运化,所以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健脾。第一方面是食补,饮食方面常见的如山药能够补脾气,大枣的健脾也是效果非常好的食物,还有莲子,莲子健脾能够止血。脾虚的人饮食应以清淡,要以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对于胃肠也比较弱的人,烹调可采用汤、粥、羹、膏等形式,这样可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还要注意食有节制,吃的过饱也不可。第二方面是药补,健脾的中成药有归脾丸、健脾丸、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等,还有常用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健脾效果都非常好。
脾胃消化不好怎么办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庄稼的好坏需要土壤的肥沃,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消化不好,那么吃进去的东西就不能正常转化气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黄脸婆、面黄肌瘦,虚胖、水肿、头晕、动则出汗,流哈喇子,即流口水、肌肉无力、大小便无力、说话跟蚊子一样、腹胀、腹泻、白带多,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手足不温,上课学习走神。
夜里脚出汗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都会出现夜里脚出汗的情况,而这种情况让人们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有很多人都不重视这种情况,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情况,所以当身体出现异常症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好可以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和调理,让自己身体更好。
02:03
什么是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即脾胃功能不足。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